现在,有些地方和单位,说成绩,总喜欢给自己争个排名,标榜位于前列。客观地说,争先创优,本身没错,但是,要看跟谁比是先进,在什么范围内比是“第一”。
古语有言:取法其上,得乎其中;取法其中,得乎其下。大意是,做事情确立什么样的标准,决定着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效。
定什么标准,就像给自己摆一面什么样的镜子。标准高一点,要求严一点,镜子的“分辨率”就会高一些。眼睛看向更好的,就更容易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,而一旦放松了、自满了,就容易一泻千里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,“较高的工作标准是一种动力”。
比,跟更好的比;学,跟一流的学。为什么各地各单位外出参观考察,都瞄准“典型”“先进”?原因也在于此。
曾听一些干部反映,自己工作也很努力,月月年年也都有进步,可上级就是不太满意,群众也不认可。仔细探究,很可能和最初定的标准不高有关。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,竞争日趋激烈,群众的期待也在不断提高。摆在我们面前的,深化改革、转型升级、推进高质量发展……每一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一步到位。此时,最需要的是瞄准一流,持之不懈地去努力、去追求、去奋斗。最怕的是要求不高、标准太低,或动辄跟过去比,有点儿进步就沾沾自喜,或跟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、甚至跟不如自己的比,比出成绩就自满自足……
也许有人觉得,我们是欠发达地区,基础不行、条件不足,为什么非得跟先进地区比?看清我们现有的条件和基础,遵循科学规律去做,凡事不去奢望“一口吃个大胖子”,这没错,但要防的是以此为理由和借口,自我降低标准,“画地为牢”。
标准决定质量,对标,向最好的看齐,给自己树立一面更好的“镜子”,在“比”中不断激励自己,督促自己,看清不足和差距,让视野更开阔、目光更敏锐,思想更解放,如此,才能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,更好地回应群众的呼声。(杨柳风)